■投洽会设置了智能制造及数字经济展。 陈立新 摄

  ■厦门立林科技公司展示数字社区·数字家庭体验馆。 张诗 摄

  ▲投资中国年·智能制造融合创新专题研讨会在厦举行。 主办方供图

  看展,中国展区里各省市纷纷展示无人机等智造成果,有的省份直接打出“智新未来”的口号;智能制造及数字经济展以及2023中国(厦门)国际警安法务科技展览会上,也满是各种智能制造先进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听会,2023中国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院士和专家的分享帮助大家更好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投资中国年”主旨论坛暨福建专场推介围绕智能制造融合创新组织专题研讨,提出智能制造将是在华投资的新机遇……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期间,“智能制造”无疑是最具热度的词汇之一,智能制造的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新机遇不断涌现。

  记者 王东城 张诗

  厦企秀智造

  智能制造催生隐形冠军 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智能制造及数字经济展展区,一个挥舞着机械手臂的铝焊机器人引人注目。这个智能机器人来自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厦门锋元机器人有限公司。“我们还带来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如底盘、防撞梁等样本。”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友告诉记者,“首次参与投洽会,我们拿出了看家好物。”

  这些看起来其貌不扬的汽车零部件,实际上是“隐形冠军”。王志友介绍,公司深耕汽车轻量化领域,采用铝合金代替钢板材料焊接,能使车身重量减轻50%。但铝合金一旦与空气接触就会氧化,熔点熔深也不易掌握。好在,他们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深度导入生产环节,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尝到了甜头。如今,该公司在全国新能源汽车铝焊市场份额达50%以上,成为国内铝焊行业的佼佼者。“紧跟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浪潮,企业重视并加大技术研发,这是我们一路成长壮大的立身之本。”王志友满怀憧憬地说,参与投洽会自信地展示最新智造成果,积极走出去,拓展东南亚新市场,将是企业实现再次跨越发展的关键一步。

  加“数”转型升级,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博泰车联网(厦门)有限公司走的也是这样的发展路径。作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及翔安区重点引进的新兴车联网企业,博泰落户厦门以来,就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

  在他们的车间,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全工业4.0柔性流水线,可实现制造过程现场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博泰厦门智能制造工厂厂长刘志德说:“通过从制造转向智造,我们核心产品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有效降低。”据介绍,目前,博泰厦门发展态势良好,客户覆盖近30个汽车品牌的近百款车型,并且每年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产值为3.6亿元,2022年产值达9.1亿元。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是投洽会的老面孔。他们本届的参展规模是多年来最大的,主要展示了应用于智能物流领域的智能装备制造与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近几年,我们参加投洽会均有收获,订单从周边地区辐射到全国各地。”该公司智能物流装备事业部总经理叶煌城表示,期待通过今年的投洽会交流与学习,掌握前沿的智能制造技术信息,展示厦门智能制造的实力,为打开国外市场寻找新机遇。

  在投洽会上,可以看到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今年,厦门立林科技把数字社区·数字家庭体验馆搬到了投洽会现场,为客商提供沉浸式体验。在数字化浪潮与安防场景相结合的趋势下,厦门立林科技创新研发了从云端到终端的一体式解决方案,为政府、物业、社区、康养机构等提供相应的业务支持,其综合实力位居国内楼寓对讲行业前列。“走出来参展交流,推开了向世界传播的窗口,也能让我们听到市场真实的声音。”厦门立林相关负责人表示。

  外企看智造

  跨国企业积极布局智能制造 开启投资中国的“金钥匙”

  “让智能制造成为一把新时代开启投资中国的金钥匙。”这是“投资中国年”主旨论坛智能制造融合创新专题研讨会上发出的声音。

  许多深耕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正积极布局智能制造赛道。“从为中国提供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开始,到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孪生,西门子一直强调科技创新。当前,西门子希望以数字化和低碳化的双轮驱动来赋能中国、助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西门子中国高级副总裁、战略发展负责人宛兵说道。

  西门子正从一个制造业巨人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宛兵看来,西门子的核心竞争力是深度融合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今年6月我们做了一个开放式创新大赛,把我们的技术呈现出来,征集到了几百份特别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制造业。”宛兵真诚发出邀请,希望在中国能够有更多第三方合作伙伴一起共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德国工业4.0今天已经发展到新阶段,出现了可以自我决策、自我判断、自我行动的完全无人化的智能化工厂。”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彭俊松认为,工业4.0已经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领航者。他围绕德国工业4.0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度分析,指出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可以借鉴的地方。他认为,要做好智能制造这篇大文章,需把握好数据自主、设备互操作、可持续发展这三大发展趋势。

  大咖说智造

  把握重点寻求突破

  因地制宜因业施策

  本届投洽会,许多大咖专家齐聚厦门,分享各自对智能制造本质的认识以及有关方法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在参加2023中国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时说:“智能制造的本质上就是端网融合问题,也就是装备和网的融合。制造为端,智能为网。”

  郑志明说,西方国家在智能制造方面重点不一样。美国和德国强调的是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中占据核心地位,突出的是智能的赋能作用;日本和英国强调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来驱动产业升级,更强调的是“端”。他认为,对我们来说,端网融合离不开制造强“端”,高端数控软件与高档数控机床会是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通过视频发表了演讲。他认为,数字化要分地区、分行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工业从1.0到4.0都有,有一些企业连自动化都没有实现,怎么谈智能化?所以要分层次、分阶段,但是都要重视基础能力再造,要夯实智能制造的基石。

  李毅中表示,数字化转型要由企业扩展到产业链,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链主”领军和生态整合的作用,把自己的经验变成解决方案,给同行企业提供服务,加快他们的数字化改造,可以带动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融入产业链,助推整个产业链数字化。